10月27日,学院辅导员代表李宁、张博、携研究生代表们怀着敬意,登门拜访了我校退休教师方淑芬教授及其爱人李汉铃教授。走进家门时,暖茶与咖啡的香气扑面而来,两位教授虽已年近九旬,却依旧精神爽朗,握着同学们的手亲切问候。李宁向两位先生说明来意——既是为珍藏燕山大学管理学科发展的珍贵记忆,更是想倾听老一辈学者的治学故事,让这份坚守与热爱,能在年轻学子心中传递下去。

一、跨越千里赴燕园:方淑芬教授与燕山大学的“双向奔赴”

“我来燕大,是学校的需要,也是我自己的选择。”谈及与燕大的缘起,方教授回忆起1996年。彼时,她与李教授都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,是国家的需要,爱人的支持,更是方教授坚定的选择,为了燕大的学科发展,59岁的她正式成为燕大的一员。“别人都问我,快60岁了还折腾啥?我讲真,燕大需要我,国家需要学科建设,这就够了。”

方淑芬教授讲述与燕大之缘

二、白手起家建学科:从“鲜有人知”到“硕博点双建立”的逆袭

刚到燕大时,管理学科的基础几乎是“一张白纸”——没有硕士点,更别提博士点,全国评审专家看到“燕山大学”的名字,甚至会把材料搁置一边,但是方教授并没有退缩,一门心思扑在学科建设上,“我的任务就是给燕大搭好管理学科的框架。”为了拿下第一个硕士点,她和团队成了“流动宣传员”,揣着学科建设材料跑遍全国,靠着这份韧劲,他们硬是把被搁置的材料“拽”了回来,成功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。

冲刺博士点时,难度更大。方教授艰难整合燕大校内外资源;带着同事们,从北到南拜访专家,白天递材料、讲学科规划,晚上熬夜完善材料。在方教授极其带领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终于在2006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,为燕山大学管理学科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如今看到经济管理学院欣欣向荣的景象,方教授红了眼眶:“我为她努力过、奋斗过,看到今天这样,怎么能不激动?”

方淑芬教授回忆学科建设

三、学子问·教授答:从“被动选择”到“终身热爱”的管理路

面对同学们“为什么选择管理专业?”的提问,方教授的回答格外真诚:“我最初想学的是建筑和技术,是‘被选’进管理的。”当年她填报哈工大机械专业,却因学校筹建工程经济系(管理学科前身),被选入这个“新专业”。可学着学着,方教授就爱上了管理。前三年,她和机械系学生一起学材料力学、画法几何、机床工艺,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;四年级接触管理课程后,她发现“管理能让生产更高效”——工厂设计要做实物模型,答辩时要现场分析流水线布局,这些实践让她明白“管理不是空理论,是能落地的真学问”。

谈及“退休后仍关注科研”的原因,方教授的语气变得凝重:“我总想着,国家要富强,就需要有人做实事。”从早年研究“柔性制造”(赴香港考察后申报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),到后来聚焦“先进制造技术效益研究”(解决工厂不愿投入先进设备的痛点),再到如今希望同学们关注“AI环境下的管理创新”,她始终以“国家需要”为方向,持之以恒做研究。

方淑芬教授答学生问

四、 溯源管理学科:李汉铃教授谈学科起源,及与燕大的不解之缘

“中国管理学科的根,要从苏联援助说起。”李汉铃教授缓缓开口,为同学们梳理学科起步的关键脉络。上世纪50年代,苏联援助中国156项大工程,可工程落地后,“缺管理人才”的问题凸显——原料调度、生产统筹、工厂运转都需要专业人员把控。正是这一需求,推动了中国管理专业的萌芽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背景,管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

改革开放后,中国管理学科迎来“国际化”转折。1979年,李教授成为国内较早出国学习管理知识的教师,在美国接触到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后,他将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结合,进一步深化了对学科建设的理解。而这段从学科萌芽到实践深耕的经历,也为他后来与方淑芬教授一同助力燕山大学管理学科发展,埋下了关键伏笔。

李教授亲历的中国管理学科起源与发展历程,也转化为助力燕大管理学科成长的“养分”,他与方教授不仅是中国管理学科的“见证者”,更是燕大管理学科的“奠基人”。

李汉铃教授分享管理学科起源

结语:岁月无声,精神有痕

暖茶续了又续,故事讲了一段又一段。方教授揣着材料跑遍全国的往事、李教授带着干部学员下车间的经历、两人为燕山大学的学科建设跑遍全国的坚持……这些细碎却鲜活的细节,拼凑出燕山大学管理学科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历程,更藏着老一辈学者“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”的初心。

如今,燕山大学管理学科早已枝繁叶茂,但方淑芬、李汉铃教授用岁月沉淀的坚守,依旧是照亮学子前路的灯塔。那份“自强自立、扎根实践、为国奉献”的精神,会像一颗种子,在年轻学子心中生根、发芽,续写燕大的学科荣光。

方教授、李教授、李宁老师、张博老师及研会同学合影